設計禁用狀態(tài)二三事
前言
禁用,顧名思義,代表不可用的意思。有一個禁用,就一定對應著一個可用。不論是表單,還是復雜性管理界面,抑或是分步引導,這些場景中都有可能出現(xiàn)禁用狀態(tài),而如何合理運用禁用狀態(tài),讓它成為體驗的加分項而不是減分項,正是設計師要不斷思考、深入實踐的。這里拋一些磚出來,希望和大家一起探討。
“這個不可點的按鈕放在這里很雞肋,我們是不是可以考慮去掉?”
“默認放出按鈕吧,不能點也沒關系,不然用戶怎么了解產(chǎn)品中有哪些功能?”
禁用狀態(tài)可看為應用程序機制對外暴露的一個直接體現(xiàn),什么時候展現(xiàn),什么時候隱藏,也是設計中經(jīng)常碰到的爭議話題。
Alan Cooper曾提到,激活和禁止菜單可以幫助用戶了解菜單所反映的用途,從而幫助菜單成為更好的教學工具。例如我們常用的Photoshop選擇菜單:
菜單作為軟件中最完備的功能集合,應該呈現(xiàn)所有的功能,這是第一個前提。在這個前提下,再根據(jù)具體交互的流程來展示哪些操作可用,哪些禁用。仔細想想,在我們?nèi)粘K姷母鞣N軟件中,你并不會對菜單里的禁用項感到陌生。
菜單有一個好基友叫做工具欄。作為一種直觀、快捷的功能呈現(xiàn)形式,有幸出現(xiàn)在工具欄上的操作一般來說是軟件中最常用的功能,為用戶提供快速、高效的操作入口。
工具欄給用戶的預期應該是穩(wěn)定的,可靠的,用戶會不知不覺地對工具欄的布局進行學習,記住常用操作的位置,形成使用慣性。如果某個按鈕有時消失,有時出現(xiàn),用戶會感到迷惑,也不利于提高界面操作的效率。尤其是當工具欄上有大量操作時,固定位置的好處顯而易見,例如Ribbon界面,每個子面板下都包括至少5個以上的按鈕:
看上去,對于菜單、工具欄中的操作,不論是否有禁用狀態(tài),默認放出來是最好的選擇。然而當操作較少時,設計師們?nèi)匀粫龀鏊伎己透倪M。
瀏覽器,一個所有人都離不開的軟件,前進、后退是它的核心功能之一。在這件事上,Chrome和Firefox采取了不同的設計思路。Chrome的前進、后退按鈕將位置固定在地址欄左側,根據(jù)當前網(wǎng)頁的訪問路徑判斷該按鈕是否展示為可用狀態(tài),如下圖所示:
這樣設計的好處在于,用戶第一眼就能明白功能的位置,便于形成操作慣性。雖然在某些情況下前進按鈕會由可用樣式改變?yōu)榻脴邮?,但用戶瀏覽網(wǎng)頁時幾乎全部注意力都在網(wǎng)頁內(nèi)容上,這里的狀態(tài)變化并不會造成困擾。
在Firefox中,打開新網(wǎng)頁時地址欄左側僅有一個后退按鈕。點擊后退按鈕后,一個可用的前進按鈕快速滑出。也就是說,僅當前進按鈕可用時,它才會出現(xiàn),在不可用時它會被隱藏掉。
如果用戶是按照開新窗口的模式打開新頁面,瀏覽完畢就關閉窗口,前進按鈕并不會出現(xiàn);如果用戶在同一窗口內(nèi)新開頁面,再點擊后退時,前進按鈕快速滑出,動畫的銜接讓它具備了功能自解釋的屬性,不會給用戶造成理解上的困惑。當頁面不能繼續(xù)前進的時候,此時前進按鈕瞬間變?yōu)榻脿顟B(tài)且快速滑動收起消失,用戶也沒有機會去點擊。這樣一來,F(xiàn)irefox地址欄左側的空間在大部分情況下視覺感受輕量簡潔,僅有一個最重要的后退按鈕,而在需要使用前進按鈕的場景下,操作也是流暢、自然的。
這里不評判兩種設計孰優(yōu)孰劣,在處理前進按鈕的這個問題上,Chrome和Firefox都有各自的答案。Firefox之所以采用這種較為大膽的設計,我認為和前進按鈕的使用頻率、使用場景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再換個角度,Chrome也并不適用Firefox的設計:在Chrome地址欄左側有3個按鈕,如果中間的按鈕有時會隱藏,那么最后一個刷新按鈕的位置無法固定,在用戶看來這個“工具欄”是有明顯跳動存在的,而firefox的刷新按鈕是在地址欄右側,并不會有這樣的問題。
上文是一層操作的例子。那么多層操作呢?假如你面對一組信息列表,針對全部列表有一套操作,針對每條信息又都有一套新的操作時,就必須要考慮隱藏的設計了。
Gmail的郵件列表頁在未選中郵件時,工具欄只包括3個針對列表的功能。選中具體郵件后,針對該郵件的操作出現(xiàn)在工具欄中,原有的操作消失。這樣既可以避免未選中郵件時大量禁用操作擺放在界面上給用戶造成負擔,又保證工具欄在默認狀態(tài)下的清爽簡潔。然而,這種設計也給用戶帶來一定的學習成本,新手用戶在初次使用時需要探索一番才能明白郵件選中前后的區(qū)別。
Dropbox也采用了類似的設計,在默認界面的表格標題欄中不呈現(xiàn)任何操作,單擊選中文件后,具體操作展現(xiàn)在工具欄上。
當我們面臨不那么復雜的操作時,例如web上的發(fā)布表單、提交流程等,對禁用狀態(tài)的取舍則需要更加細致入微的思考。以下是一些設計建議供參考:
1.需要應引導用戶操作時,扔掉禁用
先來看看新浪微博的發(fā)布按鈕。這個按鈕僅當發(fā)布框中有文字時展示為明確可點擊的紅色;若發(fā)布框中沒有文字,按鈕顯示為灰色,點擊時發(fā)布框背景色變紅閃爍,提示用戶輸入內(nèi)容。
這里設計要表達的目的很明確,既輸入文字后才可以發(fā)布。然而,當發(fā)布按鈕看上去呈現(xiàn)不可點擊的灰色時,鼠標移上按鈕仍然為手型,點擊后系統(tǒng)也給出了交互上的反饋,這樣一來按鈕就被賦予了多重含義,在變灰時也可以點擊,給用戶造成了理解上的困惑。按照用戶的認知,如果一個按鈕看上去可點擊,那么它應該實際也可點擊。如果看上去不像能點的樣子,那它就應該不可點。
facebook 的狀態(tài)發(fā)布按鈕并沒有設計禁用狀態(tài),當輸入框內(nèi)容為空時,點擊Post按鈕,頁面上不會產(chǎn)生變化。
騰訊微博的發(fā)布按鈕也采用同樣的設計,假如內(nèi)容為空時點擊按鈕,在輸入框的右下角會以橙色文字提示用戶輸入內(nèi)容。
對于微博或類SNS的網(wǎng)站,發(fā)布狀態(tài)是最重要的寫操作入口,按鈕在界面上可以起到良好的引導作用。這種情況下,僅賦予按鈕一種狀態(tài),是不是更簡單、更容易理解呢?
2.明確區(qū)分禁用和可用樣式
如果某個操作確實需要禁用狀態(tài),那么在視覺上需要明確區(qū)分可用的樣式與禁用的樣式。舉一個反例,在tumblr發(fā)布文字時,左下角的發(fā)布按鈕很難看清什么情況下是可用,什么情況下是禁用。
上圖中,紅色圈出的部分是禁用狀態(tài)。
上圖為輸入文字后的狀態(tài),左下角的Publish此時已經(jīng)可點擊了,但按鈕的顏色、立體效果均沒有改變,僅文字變亮,而文字的亮度和禁用狀態(tài)下僅有細微的差別,在比較差的顯示器上是無法分辨的。
3.在恰當?shù)臅r候給出恰當?shù)慕忉?/strong>
當禁用狀態(tài)的變化對用戶來說有些突然時,可以考慮設計清晰易懂的解釋性說明。例如Bing搜索首頁,當某張圖片不能下載時,下載按鈕置灰,當鼠標移動到按鈕上時,tips解釋了該按鈕置灰的原因。
OS X的設置窗口中,Advanced按鈕默認是禁用的。在這種類似的設置窗口中,OS X使用左下角的帶鎖開關來控制高級的操作。對于那些關鍵性的系統(tǒng)級設置,需要開鎖后才能進行更改。
4. 賦予禁用狀態(tài)更多可能性
禁用狀態(tài)總是會令人聯(lián)想到冷冰冰的系統(tǒng)規(guī)則,但如果善用禁用狀態(tài),信息傳達將更有效。例如在Twitter發(fā)推時,提交過程中Tweet按鈕變?yōu)榻茫瑫r在按鈕左側出現(xiàn)loading動畫,通過兩個UI元素的組合表達了提交中這一動作。
新版flickr的上傳圖片工具中,點擊提交后,按鈕立刻變?yōu)榻脿顟B(tài),而有趣的文案“Hold on there,tiger”也給界面帶來生動感。
小結
禁用狀態(tài)是否始終可見,取決于它所屬操作在界面中的功能屬性。最重要的是保證核心功能交互體驗流暢,用戶不會形成理解上的困惑,然后再根據(jù)具體界面環(huán)境進行分析。如果需要展示禁用狀態(tài),我們必須讓用戶明白該操作變得可用的方法;如果需要隱藏禁用狀態(tài),在它出現(xiàn)時要讓用戶自然接受而不是“被嚇了一跳”。更進一步,如果展示了禁用狀態(tài),那么就盡量避免樣式上和可用狀態(tài)的混淆,明確可點與不可點;在必要的時候給出解釋和說明,不要讓用戶去猜測揣摩。
本文地址:http://m.likemindfilms.com/tutorial/id16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