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位置:圖趣網(Tuquu) >> 網頁設計教程 >> 用戶研究 >> 瀏覽設計教程

一起來聊聊宋體的演變史(上)

   作為一個家喻戶曉的字體,阿樹同學想告訴你,宋體并非來自宋朝,為何叫這個名字,如何演變到今天,有哪些歷史淵源呢,一起來漲姿勢 >>>

  宋體非宋

  我想告訴你,宋體并非來自宋朝。如果你愿意,我也想跟你說,豬腸粉是沒有豬的,魚香茄子也沒有魚。

  對于這個反智的社會,每天遇到多少荒誕離奇的事情,就有多少默默接受,成為理所當然。這些荒誕之中就包括我們將要談到的「宋體」,就是那種「橫細豎粗撇如刀,點如瓜子捺如掃,橫筆末端小三角」,最適合用來印刷的宋體。

  宋體與明體的關係

  談到宋體,必然會聯(lián)想到港日臺常說的「明體」。按照維基詞條的說法,大概就是目前我們所認知的「宋體」盛行于明朝。而日本于19世紀,從上海美華書館引進的字體彷自明朝萬曆年間,故稱為「明朝體」。

  至20世紀中葉,臺灣從日本引進照相排版及相關字模,所以日本的「石井明朝體」、「本蘭明朝體」等名稱也進入臺灣市場,不知不覺的,「明體」一詞滲入臺灣市場裡。所以「宋體」與「明體」本為一物,由于文化差異所帶來的名稱上的差異?!该黧w」由來有跡可循,可是宋體為何稱為宋體呢。

  《中國印刷史》作者張秀民在書中談過漢字印刷體中被稱為「宋體」的字體,在宋版書裡并不存在過,而是在三四百年以后的明朝中期才逐漸形成。

  其實,宋體與真正的宋版字毫無共同之處。筆者曾翻閱現(xiàn)存宋版書近四百種,從未發(fā)現(xiàn)過此類呆板不靈的方塊字,所以應改稱「明體」比較名副其實。

  如果要追尋「宋體」名稱的來歷,就不得不從漢字演變,印刷技術的發(fā)展來回溯出其中的因果關係。下圖為厲向晨所製作,從中可以看出書法體和印刷體在唐宋元明時期的發(fā)展。

一起來聊聊宋體的演變史(上) 三聯(lián)

  (漢字書體年表 –來自文悅字型)

  宋朝體

  宋朝體,是中國宋代(960-1279)木板印刷中出現(xiàn)的字體。宋代文人對印刷書刊的字體,以模彷名家的毛筆楷字作為風尚。當時印刷業(yè)盛行于浙江、四川、福建三地,其中浙江的字,多有歐體之風;四川的字,效法顏體的豐潤;福建的字,則彷照柳體的骨。

  (《姓解》–北宋時期的浙江刊本)

  (《周禮》–孝宗時期的四川刊本)

  (《音注河上公老子道經》–南宋時期的福建刊本)

  大都書寫肥瘦有則,佳者絕有歐、柳筆法

  為何宋朝時期印刷書刊字體以模彷前代名家的毛筆楷字作為風尚呢。這也許要追尋至印刷技術與書法藝術的發(fā)展上,在凋版印刷技術尚未盛行的抄書時代,出現(xiàn)以抄書謀生的群體,因抄寫宗教經文居多,稱為「經生」。

  隨著楷書在唐朝時期演變成成熟的書法字體,并出現(xiàn)像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這樣的書法大家,經生為了讓自己抄寫的商品受大眾接納,在字體上必然需要追逐宗法名家。

  在唐末和五代的戰(zhàn)亂之后,迎來了印刷技術快速發(fā)展的宋朝,其中有初中課本常常提到的四大發(fā)明「活字印刷術」,當然還有沒被提及到的因為印刷鈔票印上癮,印到惡性通貨膨脹而亡國的,也是宋朝。脫離了抄寫的時代,宋朝的經生(按凋版印刷的行話,應稱呼為寫工)沒有同時代的書法名家的書法字體可彷,自然要追彷前代的書法名家。

  明人張應文所寫的《清密藏》里,是這樣形容宋代凋版印刷的字體:

  “藏書者貴宋刻,大都書寫肥瘦有則,佳者絕有歐柳筆法,紙質瑩潔,墨色青純,為可愛爾。”

  這也是為什麼宋朝體,多以唐朝書法名家的毛筆楷字進行凋版印刷製作。同時也為張秀民先生所說的「宋體與真正的宋版字毫無共同之處。筆者曾翻閱現(xiàn)存宋版書近四百種,從未發(fā)現(xiàn)過此類呆板不靈的方塊字」提供佐證。

  明朝體

  明朝體,是中國明代(1368-1644)木板印刷中出現(xiàn)的字體,也是現(xiàn)今大眾所認知的「宋體」的原型。隨著歷史的發(fā)展,社會對書籍的需求愈益增長,促進了明朝的商業(yè)化印刷,以及印刷產業(yè)分工更加細化、專業(yè)。

  (《南齊書》 –明朝時期的南京國子監(jiān)刊本)

  膚廓字樣,謂之宋體

  為了應付印刷需求,刻匠工作量增加,出現(xiàn)字形大致彷照宋書,筆畫卻隨凋刻刀法方便而橫平豎直,用三角形裝飾代替起末頓勢,已失去毛筆楷字原有的風味,此后亦被稱為「膚廓字」或「匠體字」。

  清人錢大鏞在《明文在》亦有所敘述:

  “古書俱係能書之士,各隨其字體書之,無所謂宋字也。明季始有書工,專寫膚廓字樣,謂之宋體,庸劣不堪。”

  雖然明朝體逐漸失去宋朝體所特有的風格,但由于易于凋刻,字形便于走刀,能滿足當時的印量而得以發(fā)揚。同時,明朝體利用漢字橫畫多于豎畫的特點,將筆畫較少的豎筆加粗,而橫畫更細一些,解決筆畫間空隙較小,筆畫寬度與著墨不均勻導致的易認和可讀性問題。

  此后刻書,凡方體稱宋體字

  目前,我們已經梳理清晰「宋朝體」、「明朝體」的發(fā)展,可是還未明白為何將「明朝體」稱為「宋體」。我們不妨嘗試將歷史的時間軸拉近一點,來到康熙十二年(公元 1673 年),康熙皇帝在《文獻通考》的序裡,做了以下規(guī)定:

  “此后刻書,凡方體稱宋體字,楷書均稱軟字?!?/p>

  至此,我們終于明白為何「明朝體」被錯誤地稱為「宋體」,俗話說,皇命難違。中國文人自此將「明朝體」稱為「宋體」,而遠在東洋的日本人,依舊稱為「明朝體」,也影響后世的港日臺對此的稱呼。

  總的來說,現(xiàn)今認知的「宋體」一般為「明朝體」,而宋朝沒有所謂的宋體,北宋印刷使用的是「楷體」,南宋則興起「彷宋體」。明朝時期,因刻匠凋刻工藝的演進所造成橫細豎粗的「明朝體」,則為當今「宋體」的原型。

  關于宋體的演變史上部分已寫完,遺憾的是沒有花更多時間精力翻閱史料,僅能從前輩們的作品和論文,將其梳理,談談宋體之名的演變。但宋體之名的演變,與印刷技術,人文藝術以及政治的影響息息相關,不是一篇文章能說透的,希望將來有機會可以繼續(xù)深究。

  因為工作的關係,宋體的演變史下半部分,將會談到字體在電子屏幕上的應用。這也是作為一名前端工程師,應給社區(qū)的回饋。


[教程作者:阿樹]
免責聲明:本站文章系圖趣網整理發(fā)布,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素材資料僅供個人學習與參考,請勿用于商業(yè)用途!
本文地址:http://m.likemindfilms.com/tutorial/yj2679.html
所謂“簡約”的問題
從菜鳥到總監(jiān)!成為優(yōu)秀設計師的10個必備技能
圖趣網微信
建議反饋
×